喷口明显强劲了一些,环形科研舱开始肉眼可见地减速开始旋转了。
要通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形成人造重力,需要的门槛是非常之高的。
要通过旋转达到1个g的人造重力,需要环形舱的半径乘以角速度的平方。所以,要么增大环形舱的半径,要么提高角速度。
这里面不光是太空工程量、材料强度的问题,还有一点:人这种生物,受不受得了。
要知道,正常人能承受的转速,如果超过了每分钟三圈,就会严重不适。
所以做一做数学的话,如果环形舱的半径只有15米,转速要到多少才会实现1个g的人造重力呢?13弧度每秒,1分钟124圈。
如果只有这么小的半径,那么在这样的人造重力环境下,甭管什么身体素质的宇航员,有一个算一个,不是晕就是吐。
这就是人造重力的高门槛。
现在,环形科研舱以150米的半径,如果想要达到1个g的标准重力,它的转速也都需要达到1分钟2圈以上,非常夸张了,可谓极限。
所以,它才被当做科研和工作区域,在实际状态中并不会提供完整的1个g重力。
而直径500米的生活舱,才可以在1分钟2圈以下的转速中,实现1个g的标准重力,让人在其中可以比较自在地生活,不至于因为长期失重而出现钙流失以及各种其他身体情况。
眼下,这个环形科研舱,首先要测试是否能在超过025弧度每秒的角速度下稳定运转。
那是它达到1个g的标准转速。
日常状态下,它能维持04个g就可以了。
“021弧度每秒,转速已经超过2圈每分钟!”
“主轴压力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