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的理论基础倒不新鲜,但是,这个时间点还真没有什么突破出来,哪怕是在实验室里。
但作为从现有锂电池过渡到未来储能技术一个非常好的中间方案,全固态电池,在顾松脑子里却是成熟的。
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比一般锂离子电池是有比较大幅度提升的。如果实验室里的工艺方案能比较好地实现量产,在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基础上,翻个一倍是很值得预期的。
何况,它的另外几个特性,就更具有想象力了。
首先就是可以做到体积很小、很薄。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因为需要使用隔膜和电解液,哪怕工艺非常精细,也会占到一颗电池一小半的体积。如果用固态电解质取代它们,那么新的电池就可以做到正负极之间甚至只有几个微米薄。
在这种情况下,全固态电池就会出现柔性化的前景。那种撕下一张薄膜、其实是一块电池的科幻般场景,也就可以成为现实了。
甚至,最后材料还可能做成透明的。
再加上一点,全固态电池因为不存在锂枝晶刺破隔膜导致短路、起火、爆炸的可能,安全性的提升不是一星半点。
而安全性,一贯是全固态电池得到支持的最根本驱动力之一。
大局已经开始变化,华威在武湖铺下去的电动汽车工厂,现在也在进行厂房建设了。
于是顾松现在先把话放出去再说。
但反响就热闹了。
“个人对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工艺以及产业配套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认为,这个技术的成熟,至少还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甚至更久。界面效应怎么有效解决,来提高全固态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制备效率、成本控制,是全方位的问题。”
在好事媒体的采访下,某个电池领域的权威就做了这番发言。
但其实持这种论调的人,心里都是没底的。
因为顾松和他的燧石研究院,太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