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他可能更快,应该已经过了狼居胥山。”刘辩笑笑,“他一个人,没什么拖累,境界又高得吓人,没什么东西能逃过他的眼睛,要找点吃的太简单了。他是烈火之体,性格肯定急,说不定会连夜赶路,现在到了中原也说不定。唉,你说袁绍能挡住他几个回合?”
荀彧不吭声。他知道刘辩知道答案,袁绍不可能是戏志才的对手,凤卵必然易手。一想到戏志才拿到凤卵,孵化出凤鸟,却以一个疯子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儒门的形象将遭受重大考验,他就心急如焚。可是他却无法阻止戏志才,不仅仅是因为他受了伤。就算他没受伤,他也不是戏志才的对手。
这种无力感让他非常沮丧,而刘辩最欣赏的就是他这种沮丧。为了不让刘辩太得意,他极力将这种感觉藏在心里。可是让他更沮丧的是不管他掩饰得有多好,刘辩却乐此不疲,有事没事的来调侃他两句,将这当成了旅途中最大的消遣。
“你说,戏志才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荀彧虽然一声不吭,刘辩却笑得更开心。“想恢复自己的神智,还是想追寻凤系的根源?唉,对了,这个儒门领袖知道凤系是从哪里发源的么?哈哈,你肯定想不到,儒门虽然起源于齐鲁,可是儒门的真正根源却是你们看不起的西夷。”
第378章 好人
“怎么可能!”荀彧实在忍不住了,矢口反驳。“儒门起自周公,兴由孔子。周公是姬氏宗室,孔子是商凤后裔,真正的凤系血脉,华夏种裔,怎么可能是西夷?!”
“欲盖弥彰!”刘辩成功的挑起了荀彧的怒火,心中得意,笑得更加开心。“要不我怎么说你们儒门一代不如一代呢。你看啊,孔子罕言天道,不管是他因为不知道才不说,还是知道了也不说,至少他不乱说。为了混口饭吃,他还周游列国,多少见过点世面。到了董仲舒,他倒好,三年不窥园,然后整出一个什么天人感应,大言不惭的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真理。我勒个去,他知道个毬啊。”
“他只是儒门一派,并不能代表整个儒门。”
“你们被他那一派打败了,还不如他呢。”刘辩毫不留情的说道:“就说你荀家吧,你家先祖荀子东至齐,西至秦,七入稷下,三为老师,不管他的学问是不是有失偏颇,至少是经过实践的。你倒好,躲在一堆故纸里,只会玩些阴谋诡计,以为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一举重建儒门天下。闭门造车,自欺欺人,你和董仲舒有什么区别?你说戏志才疯了,你何尝不疯?”
荀彧气得扭过头,不理刘辩了。刘辩根本不是和他在讲理。如果要正正经经的辩论,以刘辩那点不成系统的学问,怎么可能是他荀彧的对手。这也是他不想和刘辩讨论这些问题的原因。可是刘辩却一直在他耳边聒噪,一说到具体的事,他就顾左右而言他,这让他很无力。
不过,刘辩虽然有胡搅蛮缠的嫌疑,却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儒门拘泥于文字经典,无数人将大好青春浪费在动辙万言的典籍中,因为一字之得失而耗尽心血,却将圣人真正的精髓抛诸脑后,这不是舍本求末,是不是值得?
见荀彧不说话,刘辩又挑衅道:“既然你没话说了,我们就讨论另一个话题。我们再说说少正卯的事。”
荀彧有些焦躁起来,没好气的说道:“少正卯的事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不用再说了。陛下还是先搞清楚少正卯的学术再说吧。”
自从刘辩提出少正卯的事之后,荀彧已经和他多次解释过。少正卯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闻人,曾再为太尉的闻人袭就是少正卯的后人。关于少正卯的记载很少,但荀彧在珍藏的典籍中看过一些少正卯的言论,总的来说,他认为孔子杀他的理由是正确的。
可是刘辩不同意他的看法,两人就此争论了很多回。荀彧认为刘辩根本不知道少正卯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依据,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而刘辩岀认为荀彧手中的记载未必全面,说不定就是儒门的片面之词。而且就算是真的,孔子杀少正卯也是对权力的滥用。
“等我们回到中原,平定了山东,如果我杀了你荀家,你说我能不能找到一个足以证明我杀得对的理由?”刘辩冷笑一声:“后世的人看到这些记录,会不会认为我杀得对,你们荀家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