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做本事,尽管有些恶心人,但站在他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
一位叫做血月夕夜的网友可能是技术大神,直接用了一套复杂的图,生扒了小鲜肉的热度来源。
数据表明,网络上有一批来自小鲜肉公司的i会引导言论,然后配套的是会有专门的人刷数据,让人们感觉这些就像是真的一样。
举个例子,他们不断引导小鲜肉和某人的摩擦,这个事情本身会吸引十个人观看,但他们却往往要营造出一亿人观看的效果。
最后拿着这些数据报表给商务部,然后商务部拿着这些东西到处去找代言和合作。
不是每一个企业的商务负责人都很专业,不少人只凭数据决定一切,一拍脑袋就选用了高数据明星。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刷数据业务。
所以,注重刷数据的明星,基本上都是那种狂接代言的明星,而狂接代言本质上对明星来说好处不如躬耕作品多和稳,是纯粹的消费热度和名气。
一个聪明的明星是不会这么做的,只有被公司摆弄、没有主导权的年轻爱豆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现实状况,也确实如此。
这种情况下,聪明一点的爱豆,会在配合公司的同时努力争取机会接大制作,力求趁有公司捧,多接制作精良的几部大制作。
虽然累,但未来热度过了,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
而沉迷在这种虚假的人其中的爱豆,天天跑商业通告,或者天价接一些显然是圈钱或者洗钱的作品,看似充实,但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厂商上过一回当就不会上第二次当了。
到时候,要作品没作品,要热度没热度,哪怕是继续刷热度,也骗不了别人了。
毕竟带货能力,是有数据可以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