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歌舞升平。
一方面又原地踏步。
值得欣慰的是,几个大国也基本都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退步,因此这个矛盾并不凸显。
按照林逾静的理解,与对黄二之前火箭的数据分析,其实早在十年前,原技术路线就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
也就是在那时候,一批以沈听澜为代表的创新派逐渐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他们认为,“维持现状”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虽然多数发达国家航天发展也陷入停滞,但他们的技术储备摆在那里,随时有可能被点燃,此前太空竞赛的引线是政治,而这一次很有可能是资本。
如果继续为了稳妥起见而维持现状,也许5年可以,10年可以。
但总有一天,竞争对手的航天事业会被什么东西点燃,我们运载火箭技术将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并被其大幅度超越。
届时,人们看到竞争对手一年的成果,胜过这边十年的苦功,继而引发的政治影响,只会比一次发射失败严峻百倍。
相反。
发达国家航空事业的停滞,恰恰是我们超车的黄金机会。
这十年,正是黄金十年。
与其他停我也停,不如抓紧时间实验新技术,上马新项目,为我们航天事业的飞跃积蓄能量。
其实,这样的创新派,始终都有,沈听澜这一代人的思想也并不比前辈们高明。
只是,挑战新技术,就意味着遇到更大的风险。
也许用十几年也摸不出什么新技术,碌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