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撞难题,不是坏事。
这次复赛,必然会拉开很大的差距,尖子更尖,普通的更普通。
一位男老师轻笑道:“我大概能想到交卷时候的场景了。”
“2、7两道题,是真的难啊……”女老师叹道,“第二题是计算量大,光算出来就要20分钟,第七题是光看完就得20分钟,还很难看懂……”
“第二题确实有些无趣了。”低配版孙秀斌老师摇了摇头,“怕大家分高,就硬增加计算量,出题人水平有限。”
“第七题就有水平了?”男老师也随之哼了一声,“考语文呢还是考物理呢?”
“就是,就是。”女老师跟着说道,“整整一页都是题面,太浪费时间了。”
“孙秀斌”却抬了抬眼镜,镇定自若道。
“我不这么认为。”
“第七题,是真正考验学习能力的题。”
“你们知道,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教科书的。”
“那些最新发表的论文,最晦涩难懂的学术文章,就是你的教科书。”
“顶级的论文,通常都要几个人合作,一起啃上一个月,才能掌握一二。”
“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欠缺,解题机器和学术强人的差距所在。”
“而这道题,考验的就是这个能力。”
“可以说,这个题面就是一个小论文,一段小学术成果。”
“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啃完悟透,谁就能拿到这70分,谁就是物理竞赛要选出来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