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页

从理智上说,张婉婷有前途,有能耐,李和是骄傲的,是高兴的。

但是从感情上来说,他还是迫不及待的希望张婉婷赶紧回来,思念一个人是一种煎熬。

“赶紧吃吧,凉了就不好了。”何芳麻溜的给李和上了两个菜,看了一眼桌面上的带着英国邮戳的信封,“你还真是朋友遍天下啊,之前是美国的朋友,现在怎么英国的朋友都有了。”

“张婉婷从英国寄过来的。”

何芳看李和闷闷不乐,小心翼翼的问道,“没出什么事吧?她不是在乌克兰吗,怎么去了英国?”

“这两年从各大学到各部委,送出去那么多人,又引进了那么多项目,她就随七机部参加一个什么合作项目。反正,今年是回不来了。”李和又重重的叹了口气。

“那我去烧水了,吃完赶紧自己洗澡。”

“你还能帮我洗不成?”李和顺口就秃噜了出来,也没经过脑子想。

说出来之后才感觉哪里不对。

何芳冷笑道,“你要是够胆,我就敢给你洗。”

李和赶紧闷头吃饭,不敢再接话茬。

这几天寿山的饭店装了电话,可把他显摆的不轻。

早些年想装电话得看级别,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申请在家里装电话。可线路太少,那么多领导都只能排队等着,托关系找人批条的事情太常见了。

改革开放之后,新开了不少电话线路,电话户数都在翻倍增长,但是依然很难申请,通信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刚刚“下海”的个体户和文艺明星,是最早一批自掏腰包装电话的用户,装电话的难题忽然成了社会问题,报纸都在长篇累牍的报道。

寿山装上了电话,气坏了不少人,他们打到了电话局:“你们电话局是不是吃了他的饭了?为什么我们申请装电话拖了这么长时间却装不上?”

寿山对李和说,“你申请了,拖上几个月到半年是常有的事儿,有个别人五年都没装上电话的事情也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