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或许是因为这幅绢本一直被藏在画轴中,所以保存的非常好,除了绢本的颜色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些褪色了,其他方面这幅画都非常好。
这幅画的开头果然是一段远郊山水,这和众多专家推断的情况差不多。接着往下打开之后,就是众人所熟悉的那幅《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了。不过在这卷绢本的最后,还多了大约15米的长度,上面画的正是那一行出行的主仆最终来到河边的情景。
这卷绢本全部打开之后,长度达到了七米半,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卷残本多出来两米多,同时也证明了史料上所说的“后佚五尺”的说法。最关键的是,眼前的这卷绢本极为完整,而且整体风格布局以及绘画手法,显然要比故宫博物院中的那卷残本更好。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在场的五位老爷子在心里已经确定这卷绢本就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了……
第374章 御书葫芦印
五位老爷子谁也没有想到杨靖竟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惊天动地的东西来。
没错,如果这卷绢本最终真的鉴定为《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的话,这绝对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东西。全世界也找不出几幅比这幅画更珍贵的画来。
肖老刚才用尺子量了一下,这卷绢本要比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的那幅《清明上河图》尺寸大不少,纵有348厘米,横有7464厘米,无论哪个数据,都要比故宫博物院的那幅《清明上河图》大不少。
尺寸的问题就不提了,单单这卷绢本上的鉴藏钤印,就让人无法忽视。这卷绢本上钤印很少,只有宋徽宗赵佶还有赵令穰两个人的鉴藏钤印,但谁也不敢小瞧这卷绢本。
如果这幅画真的是被赵令穰藏起来的,那么这上面这么少的钤印反而恰恰证明的这幅画的真实身份。
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那幅《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多灾多难。虽说谁也搞不清楚那幅《清明上河图》到底是怎么保留下来的,但光看看那幅画上的那些鉴藏钤印,就足以证明那幅画曾经经历了多少人的手。
或许有人会说,那幅残卷上留有那么多名人的鉴藏钤印,其中不乏有著名的鉴藏家,难道那些顶级的鉴藏大家都鉴别不出来这幅画的真伪吗?
可如果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那卷《清明上河图》的残卷,从一开始就是一幅高仿品呢?
这玩意儿谁又说得清?
肖老长出了一口气,非常严肃的对杨靖说道:“小靖啊,这幅画我们五个要带回故宫博物院,然后组织专家一块鉴定一下这幅画。这幅画牵扯到的方面太广了,即便是我们几个也做不了主啊。”
杨靖犹豫了一下问道:“二师父,不是我不相信您们,您刚才也说了,这幅画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太多了,万一院里要是留下这幅画呢?一旦这幅画鉴定为真迹,那可就是一级国宝……”